“他死了关老子屁事!”李寅实不愿意招惹死人的晦气,却是冷冷地回应道。
虽然当年严嵩从京城归来之时,他没有陪着笑脸曲意逢迎,但心里一直都是巴不得严嵩早点死。当下严嵩已经被削籍为民,更是一度不知所踪,这死了跟死一个贱民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师爷脸上保持着笑容,却是轻声地提醒道:“东翁此乃当局者迷也!你近些年跟着徐阁老通信不断,这可是得意门生才有的待遇!现在严嵩已经死了,你便不用继续留在袁州,只要你将此事上奏徐阁老,徐阁老必定心情大好。郭谏臣都能到京城进吏部,这还能少得了你那一份好处吗?”
“对,写信告诉师相!”李寅实的眼睛微微一亮,当即欣喜地说道。
他出任袁州知府带着政治的色彩,这些年更是没少在严家的事情上出力,现在严嵩已经死了,那么他便不用在袁州充当老师的眼线。
郭谏臣不过是袁州府的一个小小的推官,只是在严世蕃事件上出了一些力气,却是从正七品的袁州推官一举成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,可谓是一步登天了。
他是徐阶最正统的嘉靖三十二年的嫡系门生,这些年更是出力不断,在林润上疏的事情上亦是提供了不少的素材,受到的嘉奖应该更重才对。
李寅实没有理会又有鱼儿咬钓的鱼竿,将手里的鱼竿重重一摔,肥胖的身躯一跃而起,便是匆匆地朝着房间走去。
管家和妾室看着敏捷身手的李寅实,一时间竟然看傻了眼。
这些年虽然对地方的政事懈怠,但笔力尚在,李寅实很快就炮制出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,让人快马加鞭地送往京城。
在书信送出之日,李寅实已然开始准备升迁之事,更是让几房妾室收拾东西随时准备动身,甚至跟镖局打了招呼。
由于他已经是从四品的袁州知府,这想要升回京城已经是没有什么可能性,所以他的去向应该是繁荣的东南诸府或偏远省份的按察使。
当然,如果是一些新兴的府同样能够勉强接受,像那个声名鹊起的雷州府亦是可以的。
大半个月后,这比预期的时间还要快,一封书信从京城回来。
李寅实看到是师相的回信,便是重赏了信使,急匆匆地拆开了书信。只是这封书信打掉了他所有的幻想,让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望。
徐阶是一个很亲和的人,不管是平时待人,还是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亲和力,在书信中表露了对门生的关切,旋即笔峰一转地道:“严惟中侍奉皇上多年,虽被削了官籍? 然此事不宜上奏!”接下来又是关切云云? 后面接着说道:“汝既为袁州知府,当以恒久治之,不负为师之苦心也!”
恒久治之? 不负为师苦心?
李寅实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? 宛如是被泼了一盆冷水,这摆明是想要卸磨杀驴。
他还记得早前好几次通信之时? 徐阶都是“立志图强? 不坠青云之志”,让到他总以为这位老师将来会提携于他出任督抚? 甚至将来能够官拜尚书。
只是严嵩已经死了,这个事情已经彻底办妥了,却是来了一句“汝既为袁州知府,当以恒久治之? 不负为师之苦心也”? 这不是卸磨杀驴吗?
人都是如此,当希望越大之时,随之而来的失望则是越大。
李寅实都已经打算捞完最后一笔就走人了? 那些赃银都让镖局的人准备运走了,结果徐阶却活生生地按在袁州这个破地方。
师爷闻讯而来,看着如同死鱼般坐在椅子上的李寅实? 一度以为是李寅实家里的父亲死了? 便是拿起桌面上的那一封书信。
在看过书信后? 他却是脸带笑容地道:“东翁,徐阁老无须丧气,此信另有乾坤也!”
“先生,莫要再安慰于我,这字里行间已经很明白,师相是让我在这袁州府里一直呆下去!”李寅实显得大受打击地回应道。
师爷缓缓地摇了摇头,却是一本正经地询问道:“东翁,你那日接到严嵩的死讯之时,为何不上奏朝廷呢?”
“呵……严嵩已经被削籍为民,既已非退休的一品大员,又何须为一介草民而上奏,我还不至于连这都不懂!”李寅实对严嵩早已经视如草芥,便是翻了一个白眼地回应道。
师爷的脸上的笑容更浓,带着迷之自信地询问道:“既然东翁都懂得的事情,徐阁老不懂乎?”
此话一出,令到李寅实的眼睛当即一瞪。
对啊,既然是他都懂的事情,那位为官几十年的老师又岂能不懂。在听到师爷的分析后,李寅实又是拿回书信重新读了起来。
师爷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,便是微笑着讲解道:“徐阁老又岂能犯这一个乌龙事?既然他在书信里提及了,真正的意思不是要提醒东翁不要上报朝廷,而是要隐瞒住这件事!”
一个好的师爷不仅是处理琐碎事的小能手,更是能够帮着东翁分析事关重大的问题,从而做出最好的应对方式。
徐阶不可能在书信中将事情说得透彻,顶多是点到为止,书信的“恒久治之”并不是重点,重点是要他“不要上报朝廷”,隐意则是让他要隐瞒住这个事情。
师爷看着李寅实已经听进了他的话,便又是微笑着说道:“东翁,这信中其实还有着另一层意思!”
“还有什么意思?”李寅实已经将书信读过了几遍,抬起头显得一头雾水地询问道。
师爷微微一笑,显得高深莫测地询问道:“东翁,你觉得你这些年在袁州府的所做所为,徐阁老可曾知晓?”
“当年老师六十大寿之时,我送的是一颗这么大的南海珍珠!”李寅实说起了一个往事,显得肉疼地比划着一个圈道。
当然,有付出也有回报,他亦是那个时候被调任到袁州知府的任上,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触及到三甲进士的天花板。
师爷又是循循善诱地道:“徐阁老既然知道东翁是什么样的官,而他在信中偏偏提及‘恒久治之’,可是在默许东翁的……所做所为呢?”
“你的意思是说我完全可以在袁州为所欲为,老师所选择包庇于我?”李寅实得眼睛微微一亮,显得希冀地说道。
师爷倒是没有完全将话说死,而是微笑着分析道:“徐阁老历来都是一个厚道人,林润和郭谏臣都得了莫大的好处,你的功劳不该比他们二人低。既然他让东翁留在袁州府上封锁消息,自然是要给予东翁一点好处才是,所以这恒久治之确实是不会提拔东翁,但怕亦是给予东翁一个‘保位’的承诺!”
李寅实的眼睛微微一亮,虽然不能被提拔到东南的富庶之地,但有着当朝的首辅做靠山,自然是能在袁州府地界为所欲为,哪里还需要害怕那些言官的弹劾。
虽然当年严嵩从京城归来之时,他没有陪着笑脸曲意逢迎,但心里一直都是巴不得严嵩早点死。当下严嵩已经被削籍为民,更是一度不知所踪,这死了跟死一个贱民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师爷脸上保持着笑容,却是轻声地提醒道:“东翁此乃当局者迷也!你近些年跟着徐阁老通信不断,这可是得意门生才有的待遇!现在严嵩已经死了,你便不用继续留在袁州,只要你将此事上奏徐阁老,徐阁老必定心情大好。郭谏臣都能到京城进吏部,这还能少得了你那一份好处吗?”
“对,写信告诉师相!”李寅实的眼睛微微一亮,当即欣喜地说道。
他出任袁州知府带着政治的色彩,这些年更是没少在严家的事情上出力,现在严嵩已经死了,那么他便不用在袁州充当老师的眼线。
郭谏臣不过是袁州府的一个小小的推官,只是在严世蕃事件上出了一些力气,却是从正七品的袁州推官一举成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,可谓是一步登天了。
他是徐阶最正统的嘉靖三十二年的嫡系门生,这些年更是出力不断,在林润上疏的事情上亦是提供了不少的素材,受到的嘉奖应该更重才对。
李寅实没有理会又有鱼儿咬钓的鱼竿,将手里的鱼竿重重一摔,肥胖的身躯一跃而起,便是匆匆地朝着房间走去。
管家和妾室看着敏捷身手的李寅实,一时间竟然看傻了眼。
这些年虽然对地方的政事懈怠,但笔力尚在,李寅实很快就炮制出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,让人快马加鞭地送往京城。
在书信送出之日,李寅实已然开始准备升迁之事,更是让几房妾室收拾东西随时准备动身,甚至跟镖局打了招呼。
由于他已经是从四品的袁州知府,这想要升回京城已经是没有什么可能性,所以他的去向应该是繁荣的东南诸府或偏远省份的按察使。
当然,如果是一些新兴的府同样能够勉强接受,像那个声名鹊起的雷州府亦是可以的。
大半个月后,这比预期的时间还要快,一封书信从京城回来。
李寅实看到是师相的回信,便是重赏了信使,急匆匆地拆开了书信。只是这封书信打掉了他所有的幻想,让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望。
徐阶是一个很亲和的人,不管是平时待人,还是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亲和力,在书信中表露了对门生的关切,旋即笔峰一转地道:“严惟中侍奉皇上多年,虽被削了官籍? 然此事不宜上奏!”接下来又是关切云云? 后面接着说道:“汝既为袁州知府,当以恒久治之,不负为师之苦心也!”
恒久治之? 不负为师苦心?
李寅实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? 宛如是被泼了一盆冷水,这摆明是想要卸磨杀驴。
他还记得早前好几次通信之时? 徐阶都是“立志图强? 不坠青云之志”,让到他总以为这位老师将来会提携于他出任督抚? 甚至将来能够官拜尚书。
只是严嵩已经死了,这个事情已经彻底办妥了,却是来了一句“汝既为袁州知府,当以恒久治之? 不负为师之苦心也”? 这不是卸磨杀驴吗?
人都是如此,当希望越大之时,随之而来的失望则是越大。
李寅实都已经打算捞完最后一笔就走人了? 那些赃银都让镖局的人准备运走了,结果徐阶却活生生地按在袁州这个破地方。
师爷闻讯而来,看着如同死鱼般坐在椅子上的李寅实? 一度以为是李寅实家里的父亲死了? 便是拿起桌面上的那一封书信。
在看过书信后? 他却是脸带笑容地道:“东翁,徐阁老无须丧气,此信另有乾坤也!”
“先生,莫要再安慰于我,这字里行间已经很明白,师相是让我在这袁州府里一直呆下去!”李寅实显得大受打击地回应道。
师爷缓缓地摇了摇头,却是一本正经地询问道:“东翁,你那日接到严嵩的死讯之时,为何不上奏朝廷呢?”
“呵……严嵩已经被削籍为民,既已非退休的一品大员,又何须为一介草民而上奏,我还不至于连这都不懂!”李寅实对严嵩早已经视如草芥,便是翻了一个白眼地回应道。
师爷的脸上的笑容更浓,带着迷之自信地询问道:“既然东翁都懂得的事情,徐阁老不懂乎?”
此话一出,令到李寅实的眼睛当即一瞪。
对啊,既然是他都懂的事情,那位为官几十年的老师又岂能不懂。在听到师爷的分析后,李寅实又是拿回书信重新读了起来。
师爷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,便是微笑着讲解道:“徐阁老又岂能犯这一个乌龙事?既然他在书信里提及了,真正的意思不是要提醒东翁不要上报朝廷,而是要隐瞒住这件事!”
一个好的师爷不仅是处理琐碎事的小能手,更是能够帮着东翁分析事关重大的问题,从而做出最好的应对方式。
徐阶不可能在书信中将事情说得透彻,顶多是点到为止,书信的“恒久治之”并不是重点,重点是要他“不要上报朝廷”,隐意则是让他要隐瞒住这个事情。
师爷看着李寅实已经听进了他的话,便又是微笑着说道:“东翁,这信中其实还有着另一层意思!”
“还有什么意思?”李寅实已经将书信读过了几遍,抬起头显得一头雾水地询问道。
师爷微微一笑,显得高深莫测地询问道:“东翁,你觉得你这些年在袁州府的所做所为,徐阁老可曾知晓?”
“当年老师六十大寿之时,我送的是一颗这么大的南海珍珠!”李寅实说起了一个往事,显得肉疼地比划着一个圈道。
当然,有付出也有回报,他亦是那个时候被调任到袁州知府的任上,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触及到三甲进士的天花板。
师爷又是循循善诱地道:“徐阁老既然知道东翁是什么样的官,而他在信中偏偏提及‘恒久治之’,可是在默许东翁的……所做所为呢?”
“你的意思是说我完全可以在袁州为所欲为,老师所选择包庇于我?”李寅实得眼睛微微一亮,显得希冀地说道。
师爷倒是没有完全将话说死,而是微笑着分析道:“徐阁老历来都是一个厚道人,林润和郭谏臣都得了莫大的好处,你的功劳不该比他们二人低。既然他让东翁留在袁州府上封锁消息,自然是要给予东翁一点好处才是,所以这恒久治之确实是不会提拔东翁,但怕亦是给予东翁一个‘保位’的承诺!”
李寅实的眼睛微微一亮,虽然不能被提拔到东南的富庶之地,但有着当朝的首辅做靠山,自然是能在袁州府地界为所欲为,哪里还需要害怕那些言官的弹劾。